误加了一个博士群,结果.......

微信公众号: 蜂蜜柚子君


1思考还是行动?

一位农村大妈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

群里恰好有人问:一滴珍珠般大小水从几十层甚至上百层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身上,人会不会被砸伤? 或被砸死 ?一时间,群里炸开了锅,博士们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这时,大妈突然来了句:难道你们都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大妈就被踢出群了!

知识可以给你带来思考的方式,但经验可以更快让你找到解决方法。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有趣又值得思考的小故事,故事虽小,包含的道理却不小。

虽然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早七点到晚十点上白班带娃,晚十点到早七点上晚班陪娃睡觉,常常躺下就想昏睡过去,等娃睡着,能长长的伸个懒腰都是种幸福。

但在某些突然醒来的半夜,我也努力地让自己清醒一下,想一些除了屎尿屁之外的问题。

然而,好像我思考了很多,行动的却很少。
思考可以让人保持警惕和控制,懂得审时度势,不至于两眼茫然的往前跑。

凡事有另一面,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停止在思考上,却从不轻易有所作为,那么我们思考的意义就是零。

本来应该是行为注脚的大脑运动,最后却替代行动,只存在脑海中。我们就成了纸上谈兵,叶公好龙的那一类人。

可能还有一类人,超有行动力,想到什么就马不停蹄地赶去动手做。今天做一件事,明天又放下做另外一件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看似拥有超强行动力的他她,却最终依然在原地打转。

这种行为看似在努力,其实只是一种以行动的仪式感,来缓解来自内在的焦虑的动作。一旦这种仪式感停下来,焦虑就会复发,所以不停止脚步的意义只在于给自己一种一直在学习和进步的幻觉,避免体验自己内在的焦虑感。

2倾听内心深处的想法

父亲的手表不见了,他一遍抱怨,一边翻箱倒柜地找,可仍是徒劳无功。等他找累了出去了,儿子默默地进了屋,不出一会就找到了表。父亲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儿子答:“我只是静静地坐着,听到了滴答的手表声,循着这个声音就找到了表!”

人生不能焦躁,安静下来,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思考很久之后,关于下一步的计划,内心一定会有个答案。此时,就看你的行动力是否强。强有力的行动力,要逼迫自己做起来,哪怕结果很可能是失败,只要在最初做好失败的预期,你也能收获到很多经验,总结出很多道理。不行动,你可能连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都不知道。

同样,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要问一下自己,究竟是真心要付出努力和代价去换取实现和希望,还是仅仅为了抵抗自己潜意识里的焦虑?如果是后者,那么,很有可能,你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为你更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样子。所以万一事情进展不顺,你就会很容易放弃,从而换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看上去在努力的虚幻感。

3换一种方式,可能更容易

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面是悬崖,后面是深渊,你要怎么走?”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走左右两边啊!”

绝处逢生,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

每个人都想成为拥有超强行动力又能在思索中成长进步的人。

怎么实现?
除了行动力还有目标感。

往往,我们在焦虑和压力支配下,很容易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

比如,我今年要减肥,一年减20斤,每天要跑5公里。
我今年要提高英语,口语交流做到无障碍。

我要学绘画,我要学舞蹈,我要学烘焙......

计划,目标制定的很高,看似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有多少人,年头制定的计划,年后两个月就已经荒废了。理由不外乎,坚持二字。

其实,更在于,目标的选择和策略的制定。
目标选择更易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比大而化之的概括性宏伟目标会让你更有执行的动力,试着把你的目标分解为每日,每周,每月的小计划,制定更简单易操作的实现方法。

比如,与其说自己一年要减肥20斤,不如说这周坚决晚饭只喝粥吃清淡蔬菜,早上早起半小时做点小运动。
叫嚷着要提高英语,不如每天背几个单词,听一段语音。
......

最后,
还记得你的新年计划吗?
实现了多少?
放弃了多少?
还能坚持下去吗?

【误加了一个博士群,结果.......】-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