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读《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随笔(一)

1)“一旦你开始改变,你会注意到你周围的人常常也想获得一些与你同样的改变。”
我: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和较为自私的一面。只是有的人很擅长掩藏自己,而很多人习惯表现得很直接。而很多时候因为自身经历和见识而与常人的角度看得相对不一样,其出发点可能相同,但做的事完全相反,之后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也不一样。
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寻求突破,在不知不觉间超越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让他们眼前一亮。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是极为漫长的。通常我们经过了漫长的寂寞时间,好不容易开始迎来自己生命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却开始发现原本在自己心目中比自己优越的人,也开始寻求和自己一样的改变。那会让我们开始变得慌张、零乱、想不通,甚至觉得他们在费尽心思地想要把他们变得更优秀,从而把渐渐变得优秀的自己踩在脚下。
但其实不是,当你的朋友看到你慢慢变得优秀起来的时候,也开始模仿学习你,那是因为你的光芒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眼睛里,变得不容忽视。他们觉得那样的你很好,觉得自己不足,所以想要拼命地跟上你的脚步,不过只是为了可以在未来依旧可以与你并肩前行。
而那些在看到你日益闪耀的光芒,想要模仿你以便费尽心思再把你踩在脚下的那些人,永远都不会再赶上你了。因为一旦他们想要为了超越你而模仿你,他们的内心就已经变得慌乱,从而失去了他们自己的方向,打乱了自己的节奏,日益将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如此,那样的人,在未来的某天一定会离你远去,再也无法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所以,当你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你周围的人也看见了,并努力向你请教学习,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那样,你才会清楚,哪一些是值得你以后都与之为伍,并相互学习的人,而哪一些是开始失去了方向,爱他们自己胜过周遭的一切,并想把你狠狠甩在身后却没有任何自主规划人生想法,无法配得上变得优秀的你的人。
想要寻求改变,那就大大方方地改变。做事坦荡,行事格局大一点,你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2)“既是有人可能会告诉你你需要帮助或者你需要改变,但在你有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愿望之前,改变不会真正开始。”“在你意识到并察觉到你自己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之前,你无法开始改变他们。”
我:
正如“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否能得到帮助,并非取决于提供帮助的人,而是取决于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帮助”一样,别人所认为好的东西,只有当自己觉得好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好。
也如同世界万物于我们自己而言,都是薛定谔的猫,在我们还未睁开眼睛亲自打开箱子去查看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只猫是死是活,我们是喜欢,还是讨厌,那会让我们感到愉悦,还是想要逃之夭夭。
如果没有查探的意愿,哪怕你脚下的泥土埋着一堆金子,你也永远察觉不到。所以,没必要抵触心灵鸡汤。能够主动接触心灵鸡汤,便已经说明了你已经有了改变自己的愿望,这比很多还在浑浑噩噩过日子,还未曾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人要强得多。
3)“接纳要求你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与你的自我价值区分开来。你能说:(它、他、她、我、生活)就是怎样的;这就是事实,不是一种批判,只是信息而已。”“接纳要求你关注现实是什么,而不是过去曾经是什么,或者将来可能是什么。”“当你开始关注‘是什么’时,你就能够停止比较、批评和评判自己——或者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如果你听到自己说‘事情就是如此’,你就是在接纳。”“没有接纳,改变是暂时的。”
我:
“接纳自己”看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其实不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我防御机制,每个人都在努力呈现最完美的自己,不管是在众人面前还是独自一人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去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去掩盖那些真正的事实和真相,为自己的错失、缺陷而引发的过错而辩驳。
在这种过程中,无论我们表面多么坦荡,我们的潜意识其实都不太愿意去面对那个有缺陷的自己。所以,察觉到自己的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并全身心地坦荡地面对它们,再接纳它们是我们自己“自我”的一部分,是极为困难的事。
可一旦做到,其实便能达到道教所崇尚的“真人”状态,行事坦荡,言语有理,不违心不违德不违法,无论贫贱富贵,都能事事通明,潇洒自在。
【【000】读《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随笔(一)】4)有时候,假装有一个鼓励的声音在你耳边低语,说你本来的样子就已经足够好了,是有帮助的。如果你听到自己对这个声音的回答是“是的,但是......”以及“要是......多好”或者“我应该......”,你就尚未实现对自己的接纳。当你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你就会开始观察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痛责自己。你会在做出了一种无效行为,或正在做出这种行为,或者,有时候,在刚要做出这种行为时,注意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无效的。
这时候,改变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选择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旦你变得更接纳自己,你就会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你不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错误或者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时,你将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想法和行为。
我:
正如上文所言,每个人都并不愿意去面对有缺陷的自己,所以下意识地想要为自己的缺陷辩驳,为不完美的自己找到理由,并再持续地慵懒颓废下去,哪怕看到周围的人在一点一点地变好都只会心生焦虑却无所作为,其实都是人之常情,这并没有什么好掩盖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生活在这社会中,有时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作用被放得很大,让我们无法去正眼直视自己的残缺。
但一旦你坦荡地看待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行为,你就会发现自己所感受到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其实都有其自己的道理和结果,没必要一棒子打死,判定其是好还是坏。
专注于事情本身的解决,和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波动调整,会让你的事情变得极为简单。减少问题的发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一切都不会像自己以前想象中复杂,以及困难。
5)你是否曾经听到自己或别人说起“我的焦虑”或者“我的抑郁”?这与“我感到焦虑”或“我感到抑郁”(或绝望、无助、不开心)有什么不同呢?当你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或者出了某种状况,并且这种清醒超出了你的控制能力或是源自家族遗传时,你可能会感到非常绝望,甚至会担心自己可能把这种可怕的疾病传给家人。
在你能够说出“我感到焦虑”(或沮丧、绝望、无助)的那一刻,通常也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了。你或许想要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但是,消除令你不舒服的感受与患有某种疾病无关,而是与寻找一条通往鼓励的道路有关。
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种极为奇妙的感受:当我在漆黑的夜晚里关上了灯,安静地躺在床上,或者在喧闹的市集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让我歇息一下,不玩手机,单纯地看着来往行人和车辆时,我总感觉自己的大脑和我的身体不在一个世界。
我的身体很疲惫,肢体和器官机能都急需休息以待重新恢复能量而行走时,我的大脑却像一个监视器,监视我的肉身的一举一动。而待得我听着自己的呼吸声不急不慢,看着陌生的行人和车辆在眼前出现又消失时,我总觉得一切都有些迷幻,甚至会感觉自己的大脑在用一种并不能看到自己躯体的角度在看待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情绪体验、每一次感受,甚至连自己说话,都觉得那是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新鲜、奇特,这种奇特的感觉就像是:我的大脑似乎并不清楚自己曾经考虑过这些问题,而我的身体似乎也不清楚我的大脑在为自己的言语而感觉惊奇。
有时候我会焦虑,会不安。可是一旦我将它讲述出来,或者透过文字将它写出来的时候,我又会渐渐感觉到:其实一切,都不是我当下感受到的焦虑和不安一般,令人焦虑、不安,我能找到很多的解决办法,甚至在我说出来之后,那些焦虑和不安的感受就不复存在,甚至还会给自己以新的启发,去看待那原本引起自己焦虑和不安的人和事。甚至,我还会变得热血沸腾,且精神抖擞,将一切都当作给自己积累实战经验的新奇挑战而玩心大发。
甚至我还能看到他人眼中的惊奇与纳闷:这个人为何变得如此之快?
6)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出决定或者在储存这些决定,但我们却是在做这两件事。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而是你对于那些事件和环境所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我:
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事实上,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在我的心里,我并不喜欢科学,甚至对我而言,那些能用各种数据衡量得出来的心理数据分析,都像是在说明:我们都是一群行走在现实生活世界这个系统中的代码。这如同在告诉我,人类只是一群搞笑、滑稽的数据,所做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极为荒谬和可笑的。
所以,在我心中“伪科学”对于心理学而言,是一种褒扬。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总是需要各种“官方数据”来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有多强,所以拼了命地去考各种官方证书来证明自己得到了“官方认可”,是可行性和可信度都极高的“数据”。
于此,我也并不爱辩驳,因为这确实是社会趋势。而且是人类发展一直贯行的准则。我去斥责它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我自己而言也没有任何的好处。
但是,保持这种想法能让我的思维有新一层的扩展。所以在研究心理学方面,我一直坚信潜意识的存在与其作用,并坚信它对于我们生活中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甚至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