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196℃的液氮,给我“烫”出了水泡……

那是3月中旬的某个下午,刚开完课题组的组会,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生物科研人,我心里盘算着今天该复苏某某株细胞系了,以免耽误手头正在进行的实验 。
此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为了能尽早完成今日的实验安排,我匆匆忙忙换上室内拖鞋,一头钻进细胞操作房捣鼓 。
这一瞬的大意
让我后悔大半个月
在生物医学科研领域,所研究的课题往往要借助一些实验模型来验证科学理论,实验模型繁不胜数,比如小白鼠这一类的动物模型,以及更微观的细胞模型 。
一般情况下,即使是可以无限生长的类似肿瘤细胞的细胞系,由于生长周期存在天花板,以及按需实验等原因,细胞往往需要储存在特殊的环境里“休眠”,等待科研人员需要的时候再将其“复苏”生长,而储存细胞的环境就是低温的液氮 。
等到准备就绪,我按照以往的操作习惯,戴上防冻手套,在偌大的液氮罐里找到特定的储存抽屉,猛地一下把装载得满满当当的抽屉向外一提 。
因为储存的格子里浸满了液氮,为了让这些空隙里的液体控干,流回液氮罐中,我不得不倾斜抽屉尽可能让液体都流出来 。
【液氮|-196℃的液氮,给我“烫”出了水泡……】又沉又长的抽屉显然不太好控制,我只能身体一侧贴靠着巨大的液氮罐,借力控制住抽屉保持倾斜的状态 。
刚“出水”的抽屉格子的缝隙中,像山中溪流一样涓涓流出不断汽化冒出白汽的液氮,由于我拉出抽屉的动作过猛,又将抽屉靠着近身侧的罐口沿,涌出的液氮迅速地溢出罐口,沿着罐外壁流了下来 。
液氮|-196℃的液氮,给我“烫”出了水泡……
文章图片


痊愈3个月后丨作者供图
此外,这个经历也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每当我准备复苏细胞做实验时,总会心有余悸地望一眼脚,确保穿的不是露出脚趾的拖鞋 。用消不去的疤痕换来对生物安全的重视,这代价有些没有必要,也有些太重了 。
医生点评
王新刚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
文中作者所述的液氮冻伤,常见于有明确液氮接触史的实验室或相关工作从业人员,诊断较为明确 。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温度很低,其沸点为零下196℃,看起来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实际上,液氮的比热容很小,挥发速度很快,对皮肤造成的伤害比想象的小得多,原因就在于液氮接触皮肤表面时存在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对皮肤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
所谓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是指当液体接触温度高于其沸点的表面时,液体就会产生一层绝缘蒸气,阻止液体与表面直接接触 。
也就是说,由于液氮温度太低,当其与人类皮肤接触时,巨大温差导致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发挥作用,液氮只是掠过人体表面 。但是千万别把液氮大量洒到贴身衣物上,否则液氮会被织物吸收然后大量带走热量,甚至引起严重冻伤 。
总的来说,液氮的特点是沸点低、挥发快,身着衣物仍可被冻伤 。
基于液氮能产生极度低温,作用于局部组织导致其变形坏死,临床上将液氮用于去除体表赘生物、老年斑、汗管瘤等的冷冻疗法 。
本文作者在液氮意外沾染穿有袜子的脚部后,由于足部没有特殊感觉便未及时处理,导致局部皮肤的冻伤持续加重 。分析其中原因,就是织物本身可以吸收部分液氮,织物下方接触的皮肤持续被带走大量热量,导致冻伤不可避免 。
因此,在可能接触液氮的某些操作过程中一定不能使用织物手套,可以戴乳胶手套替代 。
针对作者提到的有关液氮冻伤后的应急处理,一般来说,一旦发现液氮沾染戴有织物手套或袜子的肢体,需要迅速脱掉手套或袜子,并仔细观察局部皮肤是否被液氮沾染 。这一步处理得当及时的话,绝大多数不会出现液氮冻伤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