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发热三天不打吊瓶,真的会烧坏大脑吗?

科学认识和防范输液风险
撰文 | 汪航
“我们这边医生一直强调 , 要是三天体温不降的话得去医院打吊瓶 , 医生说高热会损坏大脑 。”
近日 , 儿科医生赵涓在做线上问诊时 , 收到家长这样一条留言 , 她把截图上传到微博中 , 并表示:“下次遇到这样的医生 , 就换一个吧 。”
输液|发热三天不打吊瓶,真的会烧坏大脑吗?
文章图片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给药途径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上述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建议:“临床医生用药前要始终遵守能吃药不打针 , 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 合理选择用药 。”
近些年 , 由于盲目或过量输液所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
2017年 ,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4岁的女孩辰辰 , 因为发烧在私人诊所 , 输液致死 。
2020年12月8日 , 12月8日 , 山西应县一名1岁男童因感冒、发烧 , 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 打点滴后死亡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曾观察及统计了1542 例0-7 岁患儿出现输液不良反应的情况 。
论文原文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结果显示 ,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3%  , 主要类型为发热和循环负荷过重 , 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 , 其次为呼吸系统 。
上述论文同时指出:“儿童静脉给药虽然符合儿童尤其是幼儿的特点 , 给药方便、遵医治疗率高 , 但儿童尤其是 7 岁以内的患儿 , 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 , 对大多数药物如抗生素、中药注射液等临床静脉输液高风险品种耐受力差 , 尤其是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风险更大 。”
赵涓告诉“医学界” , 输液的质量标准、包装材料、注射剂的配伍和操作环境等 , 都会影响输液的疗效和安全性 。
2016年 ,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等三十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完成了《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下称《蓝皮书》) , 其中明确提出:输液的质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
输液|发热三天不打吊瓶,真的会烧坏大脑吗?
文章图片


医院里大批输液患者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悉 , 静脉输液需要通过静脉穿刺 , 将药物输入身体内 , 使它产生药效 , 这对皮肤和血管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
注射剂中还有大量不溶性微粒 , 这是在注射剂生产或应用过程中经过各种途径引入的微小颗粒 , 可分为尘埃微粒、胶体微粒、药物结晶体、玻璃屑等 。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在特定部位的叠加堆积 , 可造成血管栓塞、诱发静脉炎、肉芽肿形成 , 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静脉输液的过程 , 会看到大量的颗粒物都进入到了孩子的血液当中 , 可能阻塞毛细血管 , 危害身体健康 。”对比口服药 , 虽然也会跟着吃进一些颗粒物 , 但是有胃肠道这个“过滤膜” , 可以阻挡杂质进入血液 。
《蓝皮书》还指出 , 输液中无菌指的是没有活菌 , 但死的细菌是存在的 , 这就造成不可避免的内毒素 。静脉输液时由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反应也称“输液反应” , 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 , 继而发热 , 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等不良症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