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盐|百味之首,浙江最后一块传统日晒海盐场里的劳作和门道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唐旭锋
它号称“百味之首,食肴之将 。”
缺了它,生命将难以延续 。
它就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盐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盐是不可缺席的 。
盐字的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 。”中国古时的盐就是用海水煮出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少海盐场逐渐消失,海盐生产逐渐被含盐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的井矿盐取代 。目前我国仅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四省仍在生产海盐 。
浙江省最后一块传统日晒海盐场在象山县花岙岛 。
开门七件事中的第四件事,跟着小时新闻采访人员一起来领略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法晒盐工艺,体验祖辈们传承至今的文明成果和劳动智慧 。
海盐|盐|百味之首,浙江最后一块传统日晒海盐场里的劳作和门道
文章图片


以上照片由郑凯侠摄
1】烈日晒盐夜半收盐
58岁的方学正与妻子林梨萍是一对夫妻档盐农,在花岙岛晒盐已经13年了 。烈日晒盐,夜半收盐,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 。
一年12个月,6到10月最忙,天气好一个周期七天就能够出盐 。冬日里有太阳的话,一个出盐周期约20天 。
“台 风阴雨天一般在家休息,晒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小时新闻采访人员联系方学正时,夫妻俩刚整理好盐田,准备回到台州三门老家过年 。
方学正告诉采访人员,他在花岙岛的盐田有近50亩,去年一年晒出海盐30万斤,能卖到8万多元 。
晒盐靠太阳,天越热盐农干劲越足 。在每年盛夏的晒盐旺季,千亩盐田如同调色盘一样多彩,一片片盐花在太阳的炙烤下闪烁着晶莹 。而这一片美丽调色盘上的主角,正是一个个挥汗如雨的盐农们……
到了夜半时分,花岙岛上空银河璀璨,在点点星光下,盐农们开始了收盐 。
为何要选择夜半甚至凌晨收盐?
方学正解释说,“白天收盐的话,盐的结晶体会含有卤水,品质要差些 。”
在花岙岛盐场,像方学正这样的盐农有40多名,分别来自台州三门、宁海以及象山本地 。
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花岙岛古法盐场也是目前浙江省仅存的手工晒盐场 。
方学正从晒盐已有35年,他的经历也见证了手工海盐场逐步演变的历史 。最早他在台州三门的盐场晒盐,中途转到椒江的盐场,这些盐场相继关闭,方学正又来到象山花岙岛晒盐 。
2】晒盐里的门道和学问
晒盐的原理就是通过风吹日晒浓缩海水,海水的原始波美度度为2.5-3度,到25度时开始结晶析出盐 。
每天涨潮时,海水通过一条引潮渠灌进来,俗称纳潮河,再用水泵抽到盐田上游处的澄清池,海水经过一两天的沉淀后,再通过水管引入第一级蒸发滩 。
海盐|盐|百味之首,浙江最后一块传统日晒海盐场里的劳作和门道
文章图片


“我们的八级滩晒盐,最大程度保留了古法晒制工艺 。”盐场负责人胡辉告诉小时新闻采访人员,一到五级是蒸发制卤,六七级是调卤,最后一级是结晶 。
这些盐田的地基都是硬的,其中前五级经过日晒蒸发,海水析出碳酸钙、三氧化二铁等杂质,在第五级时,海水的波美度达到了15度 。在六七级时,海水会析出硫酸钙等杂质,这时盐农的重要工作是调卤,可以用波美度计测量卤水的浓度 。“由于每一级蒸发滩的沉淀物种类不同,卤水的波美度不尽相同,岛上的千亩盐田才像调色盘一样多彩 。”胡辉说 。
当卤水流入第八级盐滩时,会慢慢析出盐花 。
中午时分,盐农们会拿着一根竹竿,一头勾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结晶滩中顺时针拖动 。“这个活叫作打盐花,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讲究门道 。”胡辉说,打盐花的目的是让最先漂浮的盐花沉下去,形成晶核继续结晶,同时又能阻止其它晶核相互结合,因为盐在长期足够多卤水环境下能长得像鸡蛋甚至石头那么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