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位乡镇医生的16年基层之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顾建斌心里明白,他现在没有退路,也不会选择退路 。
这是一位基层医生的故事,他曾多次前往三甲医院进修,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乡镇 。
16年的时间里,顾建斌亲历了基层大内科体系的衰落,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专科之路,将大医院才开展的冠脉介入技术带进了基层 。
医生|一位乡镇医生的16年基层之路
文章图片

顾建斌
01
结束进修,回到乡镇医院工作的第一天,顾建斌在内科病房里见到的不只有患者,还有鸡和狗,顿时心凉了半截 。
2004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的顾建斌与无锡市惠山区堰桥中心卫生院签约,随后被送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轮转学习 。
直到现在,他仍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一个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一个以为无药可救的急性左心衰、一例明确诊断却无法医治的主动脉夹层、还有一例不明原因的高热,为了诊疗各类疑难患者,老师经常带着他到医药书店里寻找答案 。
这段经历让顾建斌深深感受到了从医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他确定了今后的专业方向:内科 。
可当轮转结束,顾建斌踌躇满志地回到基层,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
患者带着自家的狗住进病房,隔壁床的病人拎着鸡就地讨价还价,从三甲医院归来,尽管顾建斌对即将面临的落差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却没想到会如此巨大 。
2005年的堰桥中心卫生院,在一栋破旧的80年代4层小楼,整个内科和儿科仅有40余张床位,顾建斌和同事们几乎不分专业地包揽了各类病患 。
“那时基层患者的健康意识很低,医生治疗也全凭经验,依葫芦画瓢式地‘搬运’三甲专家的处方,只要患者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便是成功 。至于疾病的起因,为何能得以缓解,甚至是否彻底治愈,都没有太多概念 。”
随着医保全面覆盖,基层医院的内、儿科病人逐年递增,门、急诊时常人满为患 。大咯血、心衰、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脑卒中、猩红热,由于大部分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都能得以改善,大家也颇有成就感 。
平日科室聊天,同事们经常开玩笑地说,三甲医院的专家都未必能应付这么多类型的病患,胜任基层内科的工作,顾建斌也表示赞同 。
“那时候真的是井底之蛙 。”顾建斌回忆道,“2010年,我曾短暂地前往无锡三甲医院轮转进修,又一次意识到基层医疗和大城市的差距,但受限于客观环境,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改变 。”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里,顾建斌慢慢感觉,自己在学校和三甲医院里培养的医学理念被渐渐磨平 。每当他重新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总会沮丧地发现,自己专业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进步:
患者视物旋转、呕吐,给予活血补液后,几天内就神奇地好转,原本成就感满满的顾建斌在了解耳石症这种疾病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治疗并没有发挥作用,只不过是耳石症引起的急性眩晕自愈了而已 。
一位90岁晚期食管癌患者,食管完全梗阻,疼痛难忍,顾建斌对其进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后,仍滴水不进,就在家人着手准备后事时,患者突然胃纳渐增,精神大好,众人都夸赞顾建斌医术高明,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不过是癌组织表面坏死脱落,食管再通而已 。
“当大城市的一线医院已经在循证医学的大海里扬帆起航时,我们还在经验医学的小池塘里捉鱼摸虾 。”顾建斌说道 。
02
2013年前后,各类医学自媒体平台和临床指南的分享在网络上兴起,循证医学的理念开始由上至下自发地传播,网上不断涌现的医学知识成为了顾建斌的精神食粮,给迷茫中的他指引了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