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卵巢癌治疗“中国方案”( 二 )


在既往关于 PARP 抑制剂治疗卵巢癌的研究中,通常采用固定起始剂量,且研究人群多为外国患者 。且遗憾的是,患者因用药剂量发生诸如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贫血或血小板计数降低的不良事件居高不下 。能否优化研究中初始剂量的确认方式,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用药的不良反应,寻找到更适合国人的起始用药剂量?
在研究中,吴小华教授突破既往研究中的惯例,根据NOVA研究回顾性分析结果,创新性的采用了基于基线体重或者血小板计数的个体化起始剂量治疗方案,成功探索出更个性化应用 PARP 抑制剂的方案 。
研究证实,尼拉帕利治疗组患者,发生3/4级血液学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TEAEs)的比例分别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20.3%;贫血14.7%;血小板计数降低11.3%,显著低于NOVA研究的数据,且无1例治疗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 。
吴小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对进一步优化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帮助,有望改变既往的国际治疗方式,在个体化精准医疗的指导下,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应该被考虑作为全球卵巢癌维持治疗的标准临床实践” 。
卵巢癌|卵巢癌治疗“中国方案”
文章图片

实体化运转“多学科”,奠定卵巢癌精准治疗方案
作为我国收治卵巢癌患者最多的肿瘤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年卵巢癌年手术量超过了1100例,占全上海的44.6% 。根据肿瘤医院发布数据,该院2008年至2016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49.7%,达到了国际先进治疗水平 。
良好治疗疗效的背后,是医院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多年积累的优势 。早在2005 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了包括妇科肿瘤在内的十余支肿瘤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汇聚了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病理、影像、内镜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定期针对疑难病理开展多学科讨论,为患者“量体裁衣”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
基于减瘤术手术模式从盆腔到上腹部的超根治手术改变,妇瘤科医生手术专业化以及术前评估系统的全面应用,晚期卵巢癌完全切除(R0)率达到了57.8% 。成为提高晚期卵巢癌生存率的基石 。
2020 年,妇科肿瘤多学科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正式开诊,妇科肿瘤多学科模式正式开启实体化运转时代 。该模式深度整合医院各学科医疗资源,以患者病情为导向,有效促进肿瘤诊治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疑难卵巢癌患者仅需预约挂号,通过评估后便可以直接在一间门诊诊室接受多个学科专家的问诊 。
通讯员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广兆 温灏
【卵巢癌|卵巢癌治疗“中国方案”】编辑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刘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