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群体免疫”争议再起,科学界又撕裂了吗?

群体免疫|“群体免疫”争议再起,科学界又撕裂了吗?
文章图片

撰文 | 汤佩兰
责编 | 陈晓雪
10月4日,一封名为《大巴灵顿宣言》(下简称为《宣言》)的公开信主张让死亡风险最小的人群恢复正常生活,同时重点保护高风险人群以实现群体免疫 [1] 。这一提议引发争议 。在一些人看来,该《宣言》代表了科学界内部对于“群体免疫”的意见撕裂 。事实上,该《宣言》一出,诸多科学家和学术机构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他们的立场” 。
1、美英知名教授提倡 “群体免疫”
公开信由三位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的流行病学专家撰写并署名,他们分别是哈佛大学教授 Martin Kulldorff、牛津大学教授 Sunetra Gupta 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Jay Bhattacharya 。
目前,已有超过一万名医学与公共卫生科学家和近3万名执业医师签署了该项《宣言》,让几个月前就进入大众视野的 “群体免疫” 再次引发讨论 。
《宣言》称,在疫苗面世之前,继续采取目前的封锁政策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让贫困人群受到更大的伤害 。
《宣言》表示,随着人类免疫力增强,包括易感人群在内的所有人被感染的风险都会下降,最终达到 “群体免疫” 。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一个做法,就是让死亡风险小的人群恢复正常生活,通过自然感染后逐渐建立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同时重点保护那些风险最高的人 。
2、“群体免疫” 无法起到声称的效果
对于《宣言》的内容,多个权威公共卫生机构表示反对 。
10月14日,包括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在内的18个公共卫生组织联名撰文,公开谴责《大巴灵顿宣言》的群体免疫计划,并且认为这一《宣言》并非是基于科学 [2] 。
文中提出了三点依据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我们能很快达到群体免疫,恢复正常生活可能导致成千上万人的感染和死亡,也给有色人种带来更大的风险;其次,该《宣言》无视与病毒作斗争的现有方法,包括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进行检测和实施隔离等等;瑞典等开展类似群体免疫做法的国家已经失败,在北欧国家中,瑞典的死亡率最高 。
“我们需要采纳符合常识的公共卫生实践,以便安全地重启经济生活并减少病毒传播,恢复面对面的工作和学习”,上述公共卫生组织的文章写道,《宣言》所谓的 “重点人群保护” 的想法很危险——所有的年轻人都健康,但他们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会与家庭成员、同事和邻居相互接触,最终包括最脆弱的人群在内的所有人依然身处风险 。
10月15日,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线题为《约翰·斯诺备忘录》(THE JOHN SNOW MEMORANDUM)的公开信也作为对这一“群体免疫”的提议作出回击,称其是“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危险谬论” 。原因是对年轻人放松封锁,任其感染将导致感染率和死亡率的上升,最终会拖垮医疗系统,也会让经济和医疗卫生人员遭受重创 [3] 。
当前的大多数模型表明,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要达到群体免疫至少要有60%到80%的人口感染并产生抗体,仅在美国至少就需要2亿人次感染 。通过抗体检测的结果看,当前大约有8%的美国人口感染新冠肺炎,远远未达到群体免疫的要求 [4] 。
《约翰·斯诺备忘录》还提到,“没有证据表明新冠感染者恢复后对病毒拥有持久的免疫力”,也难以界定什么是 “弱势群体” 以及如何在现实环境予以他们切实的保护 。
【群体免疫|“群体免疫”争议再起,科学界又撕裂了吗?】3、是科学还是政治问题?
群体免疫的观点为何再度引起人们的兴趣?
《约翰·斯诺备忘录》一文分析,大流行期间的封锁对社会经济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仍未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将继续面临封锁,导致人们士气低落和对原有政策的信任度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