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大闸蟹那么火,为什么阳澄湖没跑出独角兽?

投稿|大闸蟹那么火,为什么阳澄湖没跑出独角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市值榜,作者|齐子概,编辑|赵元
中国人爱吃蟹,是出了名的 。
传说螃蟹第一次被吃掉发生在“大禹治水”时期 。禹派巴解在阳澄湖畔督工,当时江南有一种形状凶恶的“夹人虫”为祸四方,巴解为了防治此害,命人用开水去烫,不料“夹人虫”被烫死后散发出阵阵香气,吃起来更是鲜美无比 。
后人为了纪念巴解,把他名字中的“解”字放在“虫”之上,称之为“蟹” 。
几千年沿革后,螃蟹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吃螃蟹也成了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
不过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受欢迎,能被拿来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 。
其中又以中华绒螯蟹最为知名,它还有一个名字:大闸蟹 。
如今市面上最响亮的阳澄湖大闸蟹,甚至已经到了“一蟹难求”的地步,吃到正宗货的概率,或许连1%都不到 。
奇怪的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如此稀缺,却并未出现一家巨头型公司,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01 火了“阳澄湖”,弱化了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并非一直这么出名 。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阳澄湖大闸蟹多为野生 。1986年,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陆巷村农民率先在池塘开始成功养殖,从1989年开始,该镇水产公司在阳澄湖围网养殖也取得成功,此后周边地区开始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 。
90年代以后,阳澄湖大闸蟹进入大规模养殖阶段,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大闸蟹的商品价值释放出来,养蟹成了当地百姓的一种致富手段 。
不过阳澄湖大闸蟹真正火起来,是从2002年开始的 。
2002年9月,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成立,是当时苏州市第一家市级专业渔业协会,起初由15家阳澄湖经营公司发起 。
这个协会成立后做了三件事,奠定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市场地位:
第一是抓生产管理 。该协会成立后,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从生产到收购、再到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一整套系统,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
同时其明确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使用范围,即只有产自阳澄湖里的才能称为阳澄湖大闸蟹,湖边哪怕一堤之隔的池塘所产,都不能叫做阳澄湖大闸蟹 。
第二是控产量 。过多养殖会破坏阳澄湖的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深,2002年,大闸蟹养殖的围网面积从15万亩缩减到8.6万亩,再到2007年又缩减为3.2万亩 。再到201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6万亩 。
第三是大搞品牌建设 。这部分主要通过举办各种蟹文化节,以及蟹文化征文、龙舟赛等各种比赛来实现 。
北大周其仁教授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真实世界里导致某个市场被独占或寡占的类型大体分为5类,其中一类便是由资源独到性引发的垄断 。
投稿|大闸蟹那么火,为什么阳澄湖没跑出独角兽?
文章图片

阳澄湖2002年后大规模缩减围网面积,实际上造就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又很难被其他地区所复制,因为阳澄湖大闸蟹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出蟹的水域环境,是资源的天赋特性 。
这就造就了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 。当有限的资源与外界无限的需求发生冲突,阳澄湖大闸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价格被越炒越高,品牌名声越来越响亮,“阳澄湖”甚至成了大闸蟹的代名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