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分猪肉,有点头痛

图片发自App 365日更营


甲乙短期合伙做生意,丙作为服务员每天给他们分帐,账目天天清。
某天,乙支出一袋大米170元,按照甲乙的清账习惯,收入和支出各分半,所以每人承担支出85元。该日,现金收入不够清账,刚巧有个顾客没有微信用于支付,结果转账72.9到了丙的支付宝。
丙主张把72.9转账给乙,这样甲给12块现金阿姨刚好,因为甲乙都完全信任丙,没有想太多便接受提议。后来,丙突然想起来这样算账不对头,72.9的营业额也有乙的一半,不能全当作甲的还给乙,所以她纠正道:甲应该再给乙72.9的一半也就是约36块。
后来又某日,乙支出60.3元,刚好当天有60.3元的现金营业额,丙给甲乙清账的时候说,刚好这60.3元给乙。甲一听一头雾水,这时候丙知道甲是有疑惑不好意思说,所以再次按他们的分帐习惯说道一次,结果甲万分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上次煤气支出310元不能像阿姨一样全部拿回来呢?她支出60.3可以全部收回来?”
其实,一开头丙是想直接在营业额里除去支出,然后再分半的,但是甲坚持收入支出各分半,他说这样分,他才能搞明白。此刻再次面对她的疑惑,她再次凌乱了,甚至有点怀疑自己了。再次摆事实、讲道理以后,她才深深确定两种算法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甲的头脑转不过来,非要各自分半再分半,这样反而把数都打乱了,以至于丙受到了影响,出现错乱。
她再次觉得那次的72.9算错了,72.9里有一半是甲的,那补足85元的12块也应该分半,这样的话甲不用给乙36块了,乙反而要给甲6块。丙跟乙说的时候,乙劝她过去了就别提了,然而丙觉得该是怎样就怎样,所以还是忍不住就是重提了,也没有细想过什么。说完以后,甲也没说什么认同不认同的话,他不会算数的,只觉得不欠钱了还有钱拿,高兴得很,还反复跟乙强调说:“不欠你36块了哈。”
回家的路上,丙跟乙又提起了这个问题,丙一下子想起来自己犯了大糊涂,170元分帐分到最后变成了分半再分半,因为85已经是分半后的数目了,纠正再纠正之后变成分了四分,算来算去甲只承担了一袋大米的四分之一,乙一个人承担了四分之三。
当丙万分自责地跟乙提到这事时,乙语重心长地说:“亏了就亏了,不要再提了,本来账目天天清的,就不应该再提了,我都说不提了,你还要提!后面就更不能提了,已经纠正了那么多次了,事情也过去那么久了,再提就没意思了,做生意吵架就是因为这样。”
丙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她喜欢说理,喜欢讨论、探讨,她觉得理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根本就没想那么多。听了乙的话,她觉得自己好鲁莽,难怪先生经常说自己情商低。经此一事,丙突然觉得自己智商不高,情商还低,日子还怎么过?呵呵……
幸好经乙这一说,不然的话,丙第二天肯定充满歉意地跟甲说:“其实上一次没算错,你确实要还乙36块,是我一时被搅乱,想错了。”这样一来,依甲的性格都不知道会作何反应,估计会一天不说话,想想都觉得后果不堪设想。
一开始,丙有点放不下这事,但是看到乙的安然无事,她也就释然了,开始反思自己。
首先,她看到了自己的“较真”,这种带着探究色彩的“较真”超越了人情世故,甚至有时候还自己给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觉得那么地理直气壮,所以常常让她觉得自己跟常人不一样,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她不那么合群。
还有,她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容易受人影响,立场不够坚定,太容易受情绪左右,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她太不自信了,轻易就推翻前面的“纠正”。
再者,她看到了自己的狭隘,眼光看得不够远,一点点吃亏或者说一次小失误就有点耿耿于怀。
曾经看到一个小文章说,一个教师举着一个装着一小点水的纸杯问学生们:“这样举着,重不重?”学生们都回答不重,教师接着问:“如果这样举半个小时呢?”学生们都犹豫了。
是的,一点小事带来的损失其实就像那杯没有重量的水,拿在手里不会有什么负重的感觉,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举在空中时间久了,手可是会酸痛无力的。一点小事如果耿耿于怀地放在心里不消除,以至于影响了生活,那可真是亏大了。
【太公分猪肉,有点头痛】很多事情,决定它大小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怎么看待它,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一回事,也许它根本就不是事。所以既然说好账目天天清,不管对错,过去了就不该再提了,任何失误自己独立承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