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

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

温儒敏先生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是整个语文新课标中的精髓所在。
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这个阶段如果注重阅读,将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基底,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建立起阅读兴趣,将会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受益一生。“阅读是种生活方式书,无论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损害的。”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生不妨把读书当做语文课的头等大事来看待,抛弃过往认为学语文赚不了钱的惯性思维,改变过去对阅读的忽视,建立起阅读兴趣,会阅读、爱阅读的人,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自然视野开阔,知识面也广,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笔记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海量阅读很重要

网络时代,大量接触网络信息,算是一种阅读。这种阅读容易碎片化、浅层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读经典”,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当下网络上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甚至会造成思维能力的弱化。 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认为没有必要每一本书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很难提扩大阅读面。
在小学低、中学段,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读书的,可从初三开始读书的性质和数量就一路下滑。到高中,读书变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不让学生读那些和考试无关的书。年级越高,情况越糟。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
为国情所决定,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必须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共存”,不可能独善其身。但共存不等于完全被裹挟,不等于随波逐流,关键要有清醒的平衡意识。既要让学生考得好,同时又尽可能不要伤害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在应试和素质教育之间取得一些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
怎么去平衡?怎么去改进?最管用最有效的,还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就是关键,是“牛鼻子”。
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今天重新提出“培养读书兴趣”,是把近期目标(考试)和长远目标(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兼顾目前和长远的需要。
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
【笔记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反思语文教学的普遍模式,树立“读书为要”的自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能因为急功近利,总是考虑如何应对考试,提高成绩,结果舍本逐末,未能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
怎么抑制语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偏误?首先要加强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认识。现在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
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以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刚开始不懂,似乎慢慢就读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在读书。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只是要大量反复地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篇一篇地讲,一次一次地组织活动,唯独读书很少,特别是整本的书。
五六十年代以后,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也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学习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加上文选的精读精讲,成为现在普遍流行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适当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的好的经验,增加读书量,扭转近百年来语文教学存在的偏至,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规律。
语文课改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措施,但最重要的是先想办法改变不读书少读书的病况。

【【笔记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
【笔记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