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知识付费让我如此焦虑()

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精英才俊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思想精华。在“终身学习”风潮的推动下,有志之士们通过各种精品课获得便捷的提升途径,甚至可以直奔大师,成为一名光荣的“终身学习者”。北大薛兆丰教授的得到专栏就创造了25万的惊人订阅量。下载个APP,不到100元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和北大学生一样的听课待遇。
我是知识付费的践行者,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各种各样的课程让我涉猎更广,充实了业余生活,多了谈资,但也越来越焦虑。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被各种精品课程的学习捆绑住了。我的课程越囤越多,喜马拉雅,得到,微信里的精品课……每天早上醒来,我就陷入该听哪个栏目的焦虑中。一天的课程没听完就会有一种不安和焦虑。为了跟上学习进度,不管是等车,吃饭,跑步,洗澡,耳边始终充斥着各种大师讲课的声音。我沉浸在自以为自己在努力,自以为自己在进步,自己感动自己的幻觉中。
有一天,老公突然问我“你有多久没听歌了? ”我突然发现我每天鸡血的与他讲述着终身学习,复利,赚钱,刻意练习…..而我们曾经一起喜欢的SHE,梁静茹,孙燕姿……好像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抹掉了。
我开始审视自己,我的空余时间被占满了,无止境的课程灌输让我变得焦虑,满脑子的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刻意练习,如何跨越阶级…….我神经紧绷,我不快乐! “不能爽综合征”让我一旦放空自己就有很强的挫败感。听听音乐做个面膜追部剧在我看来是浪费时间,不仅如此,连老公也被我搞得紧张兮兮,我看不得他刷朋友圈和打游戏。紧绷的神经不仅自己疲惫不堪还会殃及家人。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自认为是一个有追求又不想对自己太苛刻的普通人,这种鸡血式的成功学理论不适合我这种的凡夫俗子。痛定思痛,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提升之道。
1. 现阶段的我最需要什么? 人的精力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面开花。广撒网会让学习变成负担,徒增焦虑感。我先要给思想减负,告诉自己,我是没有那些牛人自律,我不需要成为顶尖,但这不影响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何知识付费让我如此焦虑()】“less is more.”静下心来,列出自己现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目标越少越好,越具体越好。我删除了大多数收藏的课程,一年内完成1,2个目标就已经很棒了。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们总会高估自己1年内能够取得的成绩,却低估了自己十年后能够获得的成就。
所以,慢下来,给自己时间,静待花开。
2. 课程那么多,我该怎么选? 确定好目标,课程筛选的范围就窄多了。通过试听和甄别授课人资质来筛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昨天刚刚听到一则新闻,现在知识付费市场爆炸式增长,准入门槛低,缺乏监管,有些类似传销组织的知识付费,用自己分享的链接拉人入群购买课程,即可获得高额的物质奖金。所以擦亮双眼,去正规的平台,找到真正的大师跟随学习才是正道,事半功倍。我使用的是“得到”,“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等渠道。
3. 学完了,记不住怎么办? 每天10分钟的碎片式学习,虽能带你入门一个领域,但不可能有深入研究,仅是多点谈资而已。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沿着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并做相关的延伸阅读。课后10分钟的自主思考和文字输出,超过数小时的被动输入。
比如我跟着刘嘉老师学习心理学的课程,尝试着学习后讲给老公听,并坚持把每一讲串起来写心得,事实证明这是我记得最牢的课程。
4. 积极反馈 要想短期尝到学习带来的甜头,要从技能型的学习目标开始。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跟着自己的节奏,及时反馈,并且犒劳自己的付出,这会形成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这种掌控感可以更从容的面对高难度的挑战。
最后,请不要妖魔化“玩命提升自己”。《纽约客》杂志曾介绍两位心理学家按照玩命改善自我的计划,严格执行一年。结果除了筋疲力尽并没有获得成就感。明明为了做更好的自己,却过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所以,何必如此紧逼自己。如果你现在一边学习一边焦虑,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请甩掉杂念,减少目标,给自己时间听听老歌,望望窗外。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