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后悔药

读书后悔药
文章图片

也不知何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成了我的座右铭。由于我的功力不够,因此走火入魔,在读书的道路上越走越歪。
我并不因此而难过伤心,我知道,与我一样误入歧途的大有人在。
不相信?你听。
有人在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感觉什么也没有留下”?

有人在回答:“读书好比你拿个竹篮子打水,你感觉没有打到,但是竹篮子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读过的书其实已经融入到了你的血液中,只是你没有感觉到”。
询问的人若有所思,很开心的就回去继续读书了。
看了这一问一答,你就明白了吧,我有大批小伙伴陪伴,借助着人类的从众心理,我是可以心安理得的。
读书后悔药
文章图片
话说回来,那个回答有没有道理呢?曾经我被这个答案安慰过,所以说他没有道理纯粹是自我欺骗。
读过几百本书后,我才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用篮子打水呢?用桶不好吗?我是不是傻?是的。
读过的书之所以没有印象,这便是源于读书的方式。每每读书的时候便囫囵吞枣,火急火燎想着扩充自己的阅读量,结果就是水过地皮湿,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一本书。
问题又来了,既然这样读不行,那怎么读呢?
能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大多都有着阅读的爱好,动力源泉是不必怀疑的。不必再告诉他应该怎样培养读书的兴趣,更不必为他讲解读书的重要性,我在这个方面就不多啰嗦了。
读书关键是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读书当然不例外。教授读书方法的书目是很多的,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怎样快速阅读》等等,有此类意愿的自己去读一读便可以了。
在他们之外,我可以提出的是什么呢?
读书后悔药
文章图片
阅读的目的在于从中吸收知识,增加自己的经验,那就必须从记忆着手。
读散文的时候,把好词语,句子记下来,不知不觉间就会用到。
读古诗词的时候,背记当中的名句,积累多了,出口便是文章。
读小说的时候,记住小说的梗概,描写的结构方式,下次自己写的时候不就是参考吗?
“展卷而无所得”,“过目辄忘”,一辈子这么读也是无济于事。
记忆便是把竹篮子的孔堵住,让我们每次打水过后都能留下一部分,时间长了,自然大有益处,也免得总去用那个回答来安慰自己了。
不过记忆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列为记忆对象,量过于庞大,我们时间精力都有限,全书背诵效果不佳,还可能打击了阅读的兴致。

促进记忆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在此处仅仅提供一些关于读书的大家容易忽略的或者不常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面:列提纲。可以将所读的书中的要点找出来,列写在纸上,由于它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便很容易印到脑海中。

第二个,带着问题去看书。当我们读一个人物传记时,提出一些关于这个人的问题,例如这个人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对他性格的影响等等。有了问题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不至于迷迷糊糊,看着看着就走神。
第三个:与作者进行辩论。不论作者说的对不对,都尝试着去与他辩论,思考怎样把他驳倒。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对错之分,是为了让你思维更加专注,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读书后悔药】读书还有很多方法,后悔药就免费送到这里了,希望能对各位读书人有所帮助,我继续去生产改进型的后悔药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