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文章图片
01

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那会儿,那时候,农村里的学生,上学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

顾名思义,麦假就是为了割麦子而放的假,秋假就是为了秋收而放的假。
为什么这么放呢?
我猜测,一个原因是,那时候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教学只是工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必须还得在家里种地,光靠那点当民办教师的微薄的工资是难以养家糊口的。
另一个原因是,那时候的孩子多,家里的老大带老二,家长每天忙于生计,养家糊口填饱肚子都是问题,所以基本上都是大孩子看小孩子的模式。农忙的时候,还得需要孩子帮着干活。如果耽误了农忙,辍学率可能会很高。
放了麦假,孩子们能干什么活儿呢?
最简单的是去地里捡麦穗;帮着把麦子聚到一起,方便大人捆麦个儿;最早的时候,一般是割了麦子接着抢着种玉米,孩子可以给坑里搁上种子,用脚驱平土;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帮着家里看孩子,或者烧水送饭什么的……
这么数下来,农村孩子从六七岁开始,能帮着大人做的活计实在是不少了。
记忆里,没有谁家孩子是不干活的。
只有长大了快出嫁的姑娘,在临近出嫁的那一两年,为了不晒得太黑了没法见人,稍微讲究点的人家,农忙时节,会让女儿在家里干些家务,以及一些不需要在地里顶着日头的活计。
至于有些家里人多地多劳力少的人家,可能就没有这种讲究,女儿将要出嫁了,还顶着日头天天下地的人家也是有的。
02
【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放了假,也是要帮着母亲带孩子,做饭,去田间地头干活。

记得我第一次包饺子,就是在八岁那年的麦假期间。
那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到家里有韭菜和土豆,就决定包饺子。
也不知道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那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定,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生生一个人干了一件大工程。
别说,最后,我还真包了一盖垫饺子,样子肯定是奇形怪状的,馅子也是大小不一,韭菜切的惨不忍睹,最后和土豆一起剁碎了,只放了油和盐拌了拌。
我们邻居家的姐姐们,也都早早就能帮家里洗衣做饭。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周围的人都这样。
那时候孩子上学晚,基本上都是七八岁上小学一年级。上三四年级,基本已经十一二岁了。
到了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妹妹能带弟弟了。我有了点空,就琢磨着挣点钱。
因为家里穷,每次开学交学费,都是靠平时卖鸡蛋一点点攒下来的钱。一两块钱的学费,就能挡住许多孩子的上学路。
后来,我决定卖冰糕。说是冰糕。其实就是井水加糖精,冻成的硬邦邦的冰块。
第一年卖的时候,是两分钱一块,当然也有三分钱一块的,就是多加了一点香精的那种。
第一步,从小卖部买回来一个纸箱子,拴上一根布条,这样就能够跨到肩上背着箱子了。
第二步,找出来一张大白纸,就是为了省钱钉起来当本子用的那种大白纸。比着箱子裁了,打好浆糊,把纸箱子糊起来,整个箱子立马像化了妆一般,整体感觉就高大上了。
第三步,从麦场抓来一些碾子滚过的、干净的、柔软的麦秆,铺到底部。
第四步,新的白布一块洗净,棉花一团,做个新的小棉被子,用来包冰糕保温防融化。
第四步,找块新塑料布,冲洗干净,铺到麦秆上。
然后,背上箱子去冰糕厂批发冰糕去吧!一次只能批上二三十块,一来多了背不动,二来还有本钱问题,三来批发多了,卖不及时融化了,那就亏了大本了。冰糕批发价便宜一半,但是加上融化,其实是挣不到预算的那么多的。
冰糕批发回来,马上脚不停蹄,一路狂奔直冲麦子场而去。运气好的话,赶上烈日当空,一个打麦场地能一口气卖完一箱子。一箱冰糕,最多能挣个两三毛钱。
我记得最多的一天,我卖了五箱,挣了一块三毛钱。在那个年代,一个壮劳力一天也不过是一块两毛五的工钱。
那天晚上算完账,母亲都惊呆了,然后那年麦假,家里啥活都没派给我,让我专心卖冰糕。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卖命挣钱换来的结果是,第二天一早,我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中暑了。
不过农村孩子皮实,在母亲给我喝了一瓶冬天三九天里储存起来的雪水以后,我就又活蹦乱跳地继续我的卖冰糕大业了。
整个麦假,我挣了五六块钱,那时候就是一笔巨款了,比母亲手里的钱都多,母亲提了一句交公的话,因为我恋恋不舍的财迷样子,后来也没有和我要。
开学后自己交了一两块钱的学费以后,剩下的钱花了快一年。
现在想来,才意识到,那时候的父母,是多么开明的人呐!
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文章图片
03
麦假的事情说完了,该说说秋假了。
秋假的时候,主要就是要收花生、地瓜和掰棒子。
孩子们能干啥呢?
把花生棵抓到手里摔掉泥土;一粒一粒摘花生;把大人切好的鲜地瓜干一片一片地摆到地里晾干;过几天再来捡起干地瓜干;去地里帮着掰棒子;忙完了后还可以去别人家收过的地里揽地瓜和花生……

这时候,如果谁家干活不仔细,地里落下的地瓜花生多了,被别人揽了去,往往还在背后落个不会过日子的标签。
到了秋天,天气冷了,有时候一早一晚要穿棉衣。肯定不能卖冰糕了,那么,有没有挣钱的门路呢?
也是有的。就是卖玉米糖棍,用一个编织袋子装着,黄的玉米棍,然后到地里叫卖。
不过我卖了一两次,发现秋天实在是生意不好,就改到放寒假(年假)再卖了。
现在想来,觉得回味满满,那时候,穷的要命,可是,所有的孩子却都那么容易满足,乐乐呵呵地面对所有的穷日子,还要帮着大人干好多活计。
可能精神上无所求,活的自由自在,也算一种精神的富足吧!

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