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评事

今天难得的一个好天气,虽然天空还是泛灰的一抹蓝,但阳光却很暖。上午做完英语的小组课题展示已是中午,吃完午饭后却反常地没有丝毫倦意,尽管考试周已至,心中却没有丝毫想要复习的念头,而是满心想着出校门四处走走,散散心,回来再看书也不迟。可苦于没人陪伴,我只好打开百度搜一搜南京适合一个人游玩的地方,可无一不是太远,抑或恰好不在适合游玩的季节。

【且听评事】我向来比较喜欢老街一类的事物,有人曾经说过,再丑再普通的建筑,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也会变得颇具韵味,我表示很是赞同,或许是因为没有见过可以一直丑下去的建筑。就在满眼的老门东秦淮河夫子庙之中,我一眼扫到了“评事街”这三个字。前不久一位同在南京的好友也去过,而且拍了不少照片,破破烂烂的街道就仿佛老家最农村的农村,却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我于是搜了搜有关这条街道的消息,发现正在拆迁。于是不知道为何突然就有了一种想去看一看的冲动,或许等到寒假后再来,那里就已经被夷为平地了。
我匆匆地把书包收拾好,跑下楼去,骑上自行车前往地铁站。从东大九龙湖校区站到目的地三山街站,大概有半个小时,中间还需要换乘。一号线从安德门站驶上地面上的高架桥,我看到一排排居民楼,低矮,破旧,那便是几十年前的南京城南。三山街站在地下,我很惊讶出站的时候居然没有自动扶梯。我几乎每次出去都会走错,本该走二号出口的我却鬼使神差的去了三号出口。走上地面,一栋高耸的银行大厦,灰黄色的墙有一种民国的气息。已经过了小寒,江宁的法国梧桐树叶早已落尽,而秦淮区的黄叶还悬挂在枝头。我走在升州路东段,路对面是一个名叫净觉寺的清真寺,风格却是江南建筑。我走马观花似的四处张望,看到路边有一块碑,写着“黑廊巷老街”,我感到小小的喜悦,走进去,发现原来只是很短的一条小巷,墨黑的瓦和斑驳的白墙,跟我在苏州看到的老房子差不多,却又偏向于徽派建筑更多一点。路边餐馆里的食客,都围坐在置于路边的桌子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吃午饭,一边用南京话谈笑风生。我走进深巷中,然后被别人家里养的狗吓得跑了出来。
出了黑廊巷继续往东,却没有发现任何评事街的影子,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走错了地铁出口。于是一边在内心里嘲笑自己路痴,一边折返往西。过了马路走上升州路西段,不一会儿就看到了电线杆上悬挂的评事街路牌。很难想象,南京城的市中心居然有这样一片废墟一样的地方,被蓝色的铁皮包围住,残破的墙体上用红字写着大大的“拆迁”。据说是市政府打算拆掉这些民国时期就有的老房子,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人们将会搬迁到更远的江宁新区,原址将会修上一片的仿古建筑,就像现在变得不伦不类的夫子庙秦淮河一带一样。对此,我心中不免有一种遗憾和可惜。
走进评事街,我莫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家乡远离闹市的任何一条小路。与其说评事街是一条街,不如说是一条小巷,评事街的路,窄到只能让一辆小汽车通过。路两旁是早已被遗弃的老房子,灰黑色的砖,和上面灰白的墙一块一块剥落的痕迹。以前正是因为这里的房子外墙都由白垩粉刷而成,所以这里曾经被称为白下区,就在几年前,白下区被取消,并入了新的秦淮区。大部分房子无人居住,破败不堪。木格窗上的玻璃七零八碎,蓝色的挡雨棚也被撕扯的零零落落,在冬天的风中飘摇。路边的泡桐树结满了种夹,屋顶的枯萎的瓦松也东摇西摆。可是这里有的房子还是有人居住,我就看到有人在墙上写着大大的“拒拆迁”,似乎是在向谁宣战,里面的人不想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其实这里的住宿条件十分恶劣,低矮的门还没有两米高,一米左右宽的小巷还住了对门的两户人家。碎瓦和塑料棚软塌塌的铺在屋顶,交错的电线盘踞在这一带的上空。可是住在这里的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他们早已习惯了在这里的生活:冬天的下午,和几个街坊邻居一起,在小巷子口,打打掼蛋,拉拉家常。那些动辄几十层的高楼,不应属于他们的晚年生活。
评事街就是这样一条破破烂烂的老街,路边的树枝和电线杆旁都挂满了刚刚洗好的床单衣物。尽管毫不留情的拆迁队一直在这里作威作福,可是这些老南京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充满讽刺意味的是,这里的老房子,几乎每一间都挂了写着“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匾,就是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正在慢慢地被移动,直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崭新的墨瓦白墙和一条像夫子庙一样的购物街和文艺小清新们笔下的诗与远方。
这里有很多家小吃摊,我看到小店老板娘在被油烟熏得黑乌乌的店里笑着把刚炸好的油条和麻圆夹到铁框子里。路边还有老大娘操着一口南京话卖暖烘烘的烤红薯,我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准备买上一个,结果发现人已经不见了。那红薯被烤的从皮上的裂缝中流出了亮闪闪的糖浆,想来肯定很甜,可是我没有这个缘分吃到。路两旁还有各种废品收购站和五金店。我发现原来所有地方的收购站都差不多,门口都有一个很大的磅秤,上面堆满了绑扎好的废纸壳。这五金店没有招牌,只是用那种七八十年代的字体在墙顶写上“老兵五金油漆”六个大字,而店门早已紧闭,窗户也已经被红砖封实。我还路经一家写着“评味居”的老房子,拴着的木门边是只剩小部分的白色对联。不知道这里之前是做什么的,或许是茶馆吧。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两旁积满了淤泥,墙上的砖缝里也长着茂盛的蕨类植物。感觉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一条路,破旧,脏乱,而又有着市井气息。路的转角处有一家很出名的清真餐馆,貌似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人很多,可是自己中午也吃得很饱,所以才没有进去品尝他们声名远扬的牛肉锅贴。
评事街就是这样的一条街,说不出来它跟哪里的街比较相似,却又感觉跟所有的老居民区一模一样。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街口悬挂着“早拆迁早受益”的横幅和巷尾一座快要修好的江南风情会所。或许过不了几个月,这废墟一样的地方会真正地成为一个废墟吧。或许再过不了几年,这个评事街又会和当年民国的时候一样繁华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