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再偷窥你的朋友圈了

1
年初《惊奇队长》上映,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3.8惊奇队长首映,有想组队看的握个爪呀~」
1分钟,5分钟,10分钟……
我不停地刷新朋友圈,那种忐忑期待的心情,像是要去见心理医生。
可是,半小时过去,这条动态依然没有任何人回复。整理好情绪之后,我面无表情删除了这条朋友圈。
2年前的我,想要组团看电影,会去联系人列表一个个单独私聊,骚扰到的朋友,能组成一个队伍,浩浩荡荡攻陷电影院整整一排的座位。
2年后的今天,发一条朋友圈,没人回复就删除,仿佛这条动态从没出现在信息流一般。
我的情绪,似乎稳定得有点可怕。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朋友圈的人设,被固化成了「没有感情的杀手」?
我不会再偷窥你的朋友圈了
文章图片
2
昨天,妈妈在微信上问我,「最近为什么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的确,打开我的朋友圈,除了我公众号写的文章,似乎就没有什么内容了。
如果你正好点进我的朋友圈,往下滑了几屏,你可能会迅速提取到这几个关键词:
「热爱工作、喜欢写文、偶尔旅行、岁月静好」
这样的我,是你们所能看见的我,但你们看不到的是,许多个我几乎接近崩溃的瞬间。
为了完成月度KPI,加班到凌晨三点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凌晨三点的上海,你好美,我也好累」。
写的文章阅读量惨淡时,用调侃来掩饰内心的失落,在朋友圈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天爷何时赏饭野西西」。
和相处3年的男朋友分手时,我蜷缩在出租屋的床头,崩溃大哭。泪眼摩挲里写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你了」。
这些动态,应该没有几个人能看到。
因为,我在发出去的瞬间,马上就点了「删除」按钮。
我不愿意把最狼狈的自己,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等待审判。
我也不愿把最脆弱的自己,剖开给人来看,只为求得一点卑微的关怀。
我不会再偷窥你的朋友圈了
文章图片
3
某天走在街头突然下起暴雨,前面的情侣挽着手一路小跑,逐渐从我的视野里消失,而我只能找个邻近的屋檐,用双手给已经淋湿的身体摩擦取暖。
好想发条动态,「你看那个人,孤独得好像一条狗啊」。
多么应景的一句话,既能精准描述场景,还能烘托我内心的悲凉底色。
可理智告诉我,还是别了吧。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孩子了,该学会自己消化情绪了。
这种状态持续有多久了?
可能半年,一年,两年?
两年前还在读大四的我,不断在「在校生」和「实习生」两种角色间切换。
同学们发毕业旅行的动态时,正在公司苦逼加完班的我,发了一条「今日份工作心得体会」。
一个平日不怎么亲近的室友评论,「你这么努力,一定没钱去毕业旅行吧」。
这话说得没毛病,我是没钱毕业旅行,但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日后随时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不会再偷窥你的朋友圈了】几番过后,我便不在大学朋友圈里分享工作学习动态。
我不会再偷窥你的朋友圈了
文章图片
实习期间,有次在朋友圈吐槽毕业论文的排版格式,第二天会议结束后就被领导留下来。
主管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听说最近你学校任务很重,但是这周的工作任务还是得保质保量完成,不能有半点差错」。
在大学校园里无比政治正确的学业吐槽,在工作圈子里,似乎成为了悬在脖颈上的钢丝绳。
朋友圈的私人动态,沦为领导监视我动态的窗口。
渐渐地,我也很少在朋友圈里吐槽了。
4
《好先生》里有这样一句话,「你知道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就是成年人,得自己收拾烂摊子」。
孩提时代,你可以放飞自我,肆意释放情绪,可以任性可以哭闹,那时候你的底色是明亮色。
成人世界里,所有的委屈与不堪、愤懑与失望,都只能藏匿心底,咬着牙度过最艰难的一年、五年、十五年……
朋友圈里,展示的是我云淡风轻、岁月静好的一面。
这一面的我,是在无数个崩溃的瞬间后,我希望你能看到的样子。
朋友圈里的崩溃,只会让担忧的人愈加担忧,不喜欢的人暗自欢喜。
生活不易,与我而言如此,于你又何尝不是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