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醅子

吃酒醅是我家乡端午节独有的风俗。许多年来,我都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种食物,即使同在甘肃,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也没有。后来听说青海也有类似的小吃,叫作甜醅,而在我们这边大多数人都叫酒醅,不过也有叫甜醅的,还有就是青海的是用青稞做的,我们的是用小麦做的。
做酒醅的方法也有独特之处。通常是端午节前两三天的时候,挑选出饱满而干净的、当年才打下来的新鲜小麦,将小麦仔细淘洗一遍,保证没有小石子或者小土块夹杂在麦粒中时,就架起大铁锅,用粗柴烧开一锅水,再把小麦放进锅里煮,麦粒煮熟但没烂时,第一个步骤就完成了。
之后,再把煮熟的麦粒铺在案板上等它晾凉。等麦粒晾凉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摘几片柿子树的叶子,以备后面装盆时需要。妈妈喜欢在早上做酒醅,我们姐妹也非常喜欢摘树叶这个活。柿子树不比其他果树,从来不需要喷农药,因此柿子树叶子是从里到外都十分干净的。端午前后的天气早上很清凉,叶子上还有露水,肥嫩、新鲜、水灵。柿子树非常高,摘叶子可并不容易呢,不过也难不倒我们,因为柿子树的枝干很粗,枝桠也很多,我们很轻松就能爬上去,也不必爬得很高,只要离地面稍远一些就行。我们小心翼翼地摘下那些又大又嫩的,捧在手里赶快回到家里去。这时候煮熟的麦粒已经不热了,妈妈会给我们抓一把放在小碗里,让我们尝尝鲜。煮熟的小麦看着胖乎乎的,很可爱,我们一边一粒粒地嚼着麦粒,一边用干净的毛巾把柿子叶擦一遍。然后就围在妈妈身边看她装盆了。首先要把麦粒倒进大小合适的瓷盆里,再撒一些早准备好的“曲子”(一种发酵粉)在麦粒上,拌匀以后用手将麦粒压实,最后将柿子叶盖在麦粒上面,再在最外面包上一层棉布就算完成了。
装好盆以后放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需得放在温度较高但晒不到太阳,空气比较湿润但地面不潮湿的地方,麦粒才会乖乖发酵。
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的时候,被棉布紧紧包裹着的洋瓷盆已经开始散发出浓郁的甜香了,等到妈妈确认酒醅已经完全好了可以揭开的时候,我们早都等不及了。但是也不能全部揭开,要揭掉棉布,然后揭起一片柿子叶,从揭开的地方用干燥的木筷子或者勺子盛出来,盛完以后再将叶子盖上,每次盛的时候再揭起来。因为酒醅很娇气的,温度过高或者沾上水就会坏掉。
一般,我们的酒醅都会在端午节前一天完全发酵好,但是大家都愿意等待一天,到了五月五再享用。吃酒醅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有人喜欢直接吃,但是绝对不能早上空腹吃,可是会醉人的。女人和孩子大都喜欢把粽子和酒醅拌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端午前一天在自家柴火灶上煮好的,只有米,不加任何馅料,吸收了竹子做的蒸笼和新鲜粽叶的香气,和酒醅拌在一起吃的时候不裹蜂蜜,两相结合,清甜无比。等到酒醅略有点吃腻的时候,还可以在酒醅里加上开水,麦芽发酵的香气加上热水,会使人产生微醺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酒醅其实是酿酒工艺的半成品吧。可惜的是,酒醅是发酵类的食物,不能保存很久,因此只有端午节前后两三天可以吃到。
后来去了不少地方以后,才知道,原来不止吃酒醅,我家乡还有许多独有的端午风俗。除了折柳条、拔艾草这些到处都有的,我们还有“摆露水”,这是个仅限于女性的活动。端午那天清晨,无论老幼,只要是女性都会起个大早,拿着梳子走到田里,找一块干净的草地,用梳子在草上面来回摆动,等到梳子微微湿了,就开始梳头发,据说头发会长得更好。妈妈还会在端午前一晚将剪刀放在院子里让夜晚的露水打湿它,早上给我们剪去一小截头发,也是希望头发能够越长越漂亮。当然也有时候端午那天天气干燥,没有露水,女孩子就集体感到沮丧。此外,我们还会买各色的花线,搓成手链,五月五那天戴上,到六月六的时候摘下来放在墙头或者树枝上,让喜鹊拿去为七月七牛郎织女的相会搭一条花桥。
那时候每到端午节时,专门留下的新鲜小麦,和煮粽子时木柴的火焰,咕噜咕噜的水沸声,以及被水汽唤醒的竹子做的蒸笼的味道,混合着新鲜粽叶和糯米的清香,还有正当季的叫做“五月鲜”的桃子,这些东西仿佛都带着春晨的露水,留在我回忆里,依旧鲜灵灵的。
节日把一年的时光隔成了意义分明的几段,每个节日来临之前,人们都充满了期待,不仅期待一年之中只在节日那天才有的小食品,也期待往后的节日。那时候的日子有着清晰的层次。
【酒醅子】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