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这样读书就够了》什么样的经验才有用()

9/30《这样读书就够了》什么样的经验才有用()
文章图片
《这样读书就够了》揭示了什么主题?
简言之就是用三张纸来辅助引导读书与思考,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以后怎么用。
“拆书”的三个核心环节RIA:
R:阅读图书片段
I:拆书家引导促进
A:学习者拆为己用
通俗来说就是阅读某一本书的片段,通过拆书专家的引导,把此片段的知识学以致用。
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
作者给了一种阅读的方法和套路,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
以前我读完一本书了,觉得非常好,然后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一般都是说这本书太好了,你一定要去看,但是对于一本书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只有“太好了”,或者很笼统的收获,从今天起要求自己尽量少用这样的观点表达,而是要写下以后打算怎么做,怎么应用学到的知识。我知道这样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但是我还是可以去尝试不是吗,你看现在我就在写!
本段解决了什么问题?
什么样的经验才有价值 R:原文


9/30《这样读书就够了》什么样的经验才有用()
文章图片
I:讲了什么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经验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资源,不加以明觉精察,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如果能够提升反思提问,每次遇到问题,才是一个很棒的学习机会。
A:拆为己用
自从生了孩子之后,遇到很多护理和教育孩子的事情,遭遇了历史以来七嘴八舌诸多的声音和建议。无论是孩子学习爬行、要不要学步车、穿不穿袜子等等。那么问题来了,谁的经验和建议更有价值?我应该听谁的?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要不要穿袜子,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
好处:保暖
坏处:不利于脚部触觉的发育,间接导致孩子感统失调。
而传统经验的说法是,孩子不穿袜子会着凉感冒。这种感觉会怎么样的经验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孩子的脚如何外漏着凉会导致孩子感冒。相反,你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造成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是人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然后做出反应,当这样的处理方式出现偏差时,我们就称之为“失调”。有的宝宝对于我们普通人觉得正常的外界刺激会产生非常极端的反应,比如,厌恶被触摸(触觉),一点点声音就被情绪失控(听觉),看到繁忙的马路就会立马发呆睡着(视觉)等等。
看看都有哪些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
【9/30《这样读书就够了》什么样的经验才有用()】A、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1)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2)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3)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B、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1)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2)父母太忙碌,辅导少,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3)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就直接学走路,产生前庭平衡失调;
(4)父母或保姆不让孩子玩土,玩沙怕弄脏,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5)过早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6)父母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感。
感统失调这个理论是1972年被提出的,其实在医学界属于新生事物。在国际上还在探索阶段。但是穿袜子会着凉感冒这种说法确实千古谣言,一点科学性都没有。未经过反思的经验没有任何价值,没有跟上时代的思想更没有听取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