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奥,冰雪之约|冬奥竞技,岂止在体育赛场( 四 )


平昌冬奥会男子速滑500米铜牌得主高亭宇,以33秒83的成绩,刷新了他个人保持的全国纪录,这个成绩,也是全世界该项目的历史第三名 。
细心的观众,可以在转播镜头中发现一个细节,高亭宇身上的赛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
科技冬奥,冰雪之约|冬奥竞技,岂止在体育赛场
文章图片
▲高亭宇身穿第七版速滑服进行比赛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这件貌似单调的衣服,内涵却并不简单 。它是刘莉团队最终打造的比赛服,尽管还处在未染色的样衣阶段,但通过两种性能纱线的复合,它同时具备超强韧和超弹两种性质,经过风洞测试,可以将阻力下降超10% 。
在这件比赛服背后,包含了近900小时的风洞测试,100多种面料的筛选,以及100%的心血 。
同样在风洞中接受“逆风而行”的钢架雪车,完成了十个外形关键点位的优化设计,这使得国产雪车的风阻系数较进口同类雪车最终降低了8% 。
对于远在山东的雪蜡车团队,2021年10月27日,注定是难忘的时刻 。在经历了11个月的研发后,第一辆国产雪蜡车成功交付 。
在这辆展开面积达92.5平方米的雪蜡车上,可以看到中国重汽的黄河牵引车,潍柴动力的氢燃料电池,海尔的空调和空气系统,海信的智能显示屏,车载光伏发电,为运动员检测体质的AI智能体质检测一体机,5G信号传输,VR体验……一位外国采访人员因此发出感慨——这更像是一个“中国制造能力”的展示平台 。
数日之后,完成交付仪式的雪蜡车自北京出发,巡回纵横一万多公里,与国家滑雪队在新疆会合集训 。
在新疆,雪蜡车遇到了一场真正的考验 。
一场寒潮,令当地气温在11月,便骤降至零下30度 。但在车厢之内,从休息的运动员,到工作的打蜡师,都可以身着单衣,与车外分隔成两重世界 。也正是在这辆雪蜡车护航下,中国越野滑雪队在随后的FIS积分赛中,一举摘得7金4银4铜 。
已经进驻冬奥会崇礼赛区的人造雪团队,正在应用一套自研的储雪创新技术 。
赛场的储雪地点,一般选择在比赛雪道附近 。按照传统做法,依靠老师傅的“肉眼看、人脑估”的经验模式,很难适用于不同区域 。
这成为了储雪堆智能设计系统的研发动力 。根据场地的地貌属性,以影响雪堆设计的主要要素和当地的气象条件作为输入参数,能够模拟预测雪堆的形态、质量和雪质(密度、温度、粒径、含水量等)等变化 。根据模拟输出结果,能够智能推荐一套无时空域限制的储雪堆最优化设计方案 。
如果说,这些“从零到一”的故事,意味着突破 。那么,在北京冬奥会上,还有一些“从一到零”的细节,它们不容易被人注意,却有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
火炬接力传递,燃成熊熊圣火 。但少有人知,和历次盛会不同的是,在阿里云的支持下,由于采用了液冷等0机械制冷技术,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全部应用氢燃料,实现了火炬接力零排放 。北京冬奥会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
从“一到零”,不仅是新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效率与技术的极限 。通过阿里云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上的积累,“奥运转播云”得以用0死角极速捕捉奥运精彩时刻,让赛事转播实现电影特效,0时差陪伴全球观众,让全球亿万人与奥运无缝相连 。
第一个30秒完成超大体育场自动配座的数字化智慧票务系统,1.1亿人次捐助公益步数促成的第一条冬奥公益跑道,这些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科技延伸,汇集成奥运历史上第一次的探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