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五 )


在当下的土地制度下,分散种植还将是一个长期现状,产地与消费市场之间必然需要中间流通网络 。新的流通体系需要做的是:加速传统流通体系中多余环节的淘汰,并将关键性节点纳入自己的系统 。
这样的变化已经在发生 。以水果产业的流通体系为例,传统批发商靠「囤积居奇」牟利的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一方面因为产地直采缩短了水果的流通链路,这加速了中间批发商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对水果品类的深度渗透,又让其价格体系变得更加透明 。
转型的批发商与新的流通体系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一些传统的二级、三级水果批发商,转向了为直采模式提供服务的供应商 。
2021年4月,我们接触的朱洋钢便是如此,他从传统农贸批发生意转向电商,专门在淘特上销售水果及姜蒜等小宗农产品 。对于新的流通系统而言,诸多像朱洋钢这样的转型农人,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一方面,他们将传统的流通资源整合进入了新的系统 。例如,朱洋钢围绕自己的电商订单,将代办纳入自己的直采流通系统 。
代办是最上游的农产品采购环节,他们具备丰富的农产品优劣辨别经验,和田间地头的一手货源信息 。在国内农业生产普遍欠缺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代办的作用不可或缺 。基于历史发展,代办往往与传统批发商紧密联系,他们与新兴流通系统的合作,依赖于像朱洋钢这样的转型者 。
另一方面,朱洋钢随着平台订单规模的高速增长,也在布局满足自己直采需求的产地仓 。通过在产地租用仓库,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朱洋钢围绕水果品类搭建了自己的一套仓配网络 。
产地仓的核心功能是将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流程前置到产区,即水果从果园采摘下来后,就地在产区或临近地区就能按商品价值进行分级、零售化包装以及快递分发,提高水果的周转效率,并降低损耗 。
这类加工和物流中心,也是国内生鲜流通网络迈向纵向一体化的第三个积极信号 。
下大力气建设产地仓的还有各路新零售巨头或平台公司 。例如,阿里巴巴的数字农业事业部在2020年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以产地仓为核心的生鲜供应网络的搭建;2021年,菜鸟又提出在未来三年内,要在全国的农产地布局100个服务农产品上行的产地仓计划;美团优选自2020年下半年起,启动了「农鲜直采」项目与各类农产地签订合作,在秭归、大理巍山县等特色水果产地建设具有产地仓功能的周转-加工中心 。
农业|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文章图片

阿里数农建在西安产地仓内部的水果分选线
同时,各地政府也在通过投资或补贴的方式,鼓励在产地建设具有加工、预冷处理能力的物流中心 。
这意味着,产地仓已经成为新兴农业流通体系下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更复杂的社会网络,需要吸纳更多利益方的参与 。
从水果纵向一体化的角度上看,产地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产地仓有助于延长水果的销售时间和销售半径 。水果是强自然属性商品,它的保质期受限于其短暂的生命周期 。产地仓利用冷库的预冷处理,让采摘下来的水果尽快在低温环境下进入休眠状态,这有助于其生命周期的延长,和流通过程中的品控管理 。通过与现有的流通资源配合,产地仓能为产地和零售商带来更高的流通效率 。
其次,产地仓有机会为地方带来更高的农业产业附加值 。在传统的流通体系里,水果的分级、分拣被下级批发商和终端零售商掌握 。这意味着产业链的下游在水果商品价值定级、品牌建设上更有话语权 。产地仓将商品化加工的流程前置到产地,有利于后者分享到更多产业价值,这或许能为陷入困境的产地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