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一粒粒贝壳

夜晚,我在聆听杂志导读。
每一次读,每一次都感觉收获很大。
我坐在书桌前面,对导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倾听。让我很受益的是,每一个老师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在轻松地聊天的过程中,不免让我感动无比。过去,我总是听了之后,我会马上写出自己的一点点思考。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还是不够的。之后,我选择不断回听,因为,我觉得,我可能会漏掉某些重要的信息。一旦改变了我的聆听方式。我会重新不断聆听。正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的,所以,我知道,真正让我思考的是,一切可见、一切不可见的故事,都要让这些故事真正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粒粒珍贵的贝壳。
尤其是一粒粒贝壳。如果是一次去捡,我们可能关注的是初次聆听的感悟。如果我们再次捡拾,我们将把无心丢掉的许多贝壳遗落。例如:由于我们无法在短暂时间内记忆重要的信息。或者我们有心记录,可是我们还是没有瞬间消化掉许多内容。或者是太多太多的故事,似一个个贝壳,终究停留在那里。
人在某时某刻,或者在下一个时刻时分,真的再来触摸一粒粒贝壳,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灵感。想到这些,差不多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每一次还要去不断去反复重新学习。我感觉到自己有时候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时常告诉自己,“如何开放问题?”“如何反馈分类、有序汇报学生的作品”等问题,基于自己的课堂是如何处理的?我有时还会不断理解。接下去,我想,从自己的教学出发,如何关注差异?“你如何独立选择哪几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增加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天一个故事,一天一次成长。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再次回头来看学习的故事,有许多故事是记忆深刻,甚至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说心里话,我都情不自禁想吟诵小诗一首。
听“乘法口诀”有感
乘法口诀意深深,
教材对比见细微。
若要读懂此真意,
莫让时间翩翩飞。
2019年5月8日晚上,我聆听了《小学教学设计》杂志导读活动。如果我要仔细回顾我的收获。我想,大致上,我会注意到吴玉兰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她关注到了乘法口诀不仅仅是口诀,那还是什么呢?那还关注到了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中抽取出最为核心的要素。比如吴老师说浙教版教材7、8、9口诀是整体呈现,从乘法入手,特别是关系的角度来引入,更加关注到了乘除法竖式。从两个版本教材的编排是哪个的不同可以看出人教版是几个几个增加,浙教版却是多种方式呈现。在测试了学生对为什么6×7=42,写一写、画一画,说明你的想法的前提下,摸清了学生的情况,以热身游戏——看图想口诀巧妙为后续的学习展开提供了脚手架。之后多种方法,编制口诀就更为重要。以圈一圈、想一想、填一填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圈法。板书呈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有了充分的六七42的探究活动。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接着在迁移和提升中,让学生创造六八(),六九()。最有意思的是“看到六八48,你想到什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关注意义,有的关注了关系,有的关注了应用。
听“单元整体感知教学”有感
聚焦整体路,多让回忆起。
研究缘起意浓浓,瞬间长相记。
喜欢原动力,敢于创新序。
教学万里志不移,模式再探启。
从方永胜老师讲“单元整体感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从“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听“学生立场,数学教育应有的追求”有感
仰望之处到心海
【捡一粒粒贝壳】精雕细琢皆有神
难忘故事难忘景
但愿日后能听君
陈小霞的老师从“关注心理,创设理解氛围;关注差异,提供开放空间;关注思维,遵循发展路径”,深入浅出地讲解,优美动听地讲解。我觉得,陈老师很妙。
如果我们想深入理解,随着导读老师的讲解,我们能学到的是更为深刻的知识、道理、价值。
我向往的是导读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那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在我们的聆听之处,总是能通过老师的解决去反思,最大的作用是真正从一个主题出发,从一个个案例出发去剖析出每一个案例的好的地方。尤其是开始讲解到口算乘除法的九宫格游戏。导读老师还讲到自己的亲身的故事。学生要经过一个吊桥。有的学生会恐惧。有的学生会害怕。“怎么让学生安全走过吊桥”结果,一个游戏“南水北调”的游戏就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关注茶杯上面。整个过程,没有人会恐惧。尤其是在这样轻松的、聊天式的讲解,会让我打捞回许多美好的故事。
第二个导读老师讲到了竹签桶、还有警示牌,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的好办法。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教育管理的智慧是源于对学生的真正尊重。陈老师还讲到了姓名牌,一种是三棱柱方式,标注出不同颜色的姓名,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同的颜色可以让老师关注到全体学生。把另一种颜色朝向老师的做法让老师关注到更多老师。“姓名牌”旁边让一个筒,可以让学生放入不同的笔。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回答次数。这些做法都是智慧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