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买家不愿更换供应商-因为“沉没成本”)

今天带一个买家看厂,一个资质规模都很不错的客户,和很多大品牌在合作。
下午茶请他去咖啡厅,除了生意之外,和他聊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择一个supplier,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他提到,最重要的是服务+质量,价格次之。
他用自身列举了很多个例子,他在福州,厦门,晋江都有供应商,很多供应商合作了长达十年之久,他很明白,同个品类,他完全有办法在展会上找到替代的供应商,价格更低的,生产线更有规模的,但是他不会选择更换,他曾经因为更换供应商发生了很多次不愉快的经历,货不对样等等,也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在这个客户看来,供应商顺畅的沟通和服务,比那点价格优势来得更实在,原话是"it will save much time,time is also money"。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遇到的常态,也就是为啥有稳定合作供应商的客户很难撬动,因为“沉没成本”和“风险控制”。

“沉没成本”(Sunk Cost):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在不能确保结果是好或坏的时候,很有可能,在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新供应商在对接,但结果却不好,他在期间付出的时间、精力、该次订单的损失,是“沉没成本”;
选错供应商,决策失误,采购人员遭到公司斥责,这些也算“沉没成本”;
甚至,货品出现问题,导致公司品牌美誉度受损、消费者客诉等,是更大的“沉没成本”。
所以因为担心付出沉没成本,这时候是大部分客户会采取保守路线的核心原因,即“和原有的供应商保持合作”。
越是大的买家,风险控制意识越高,因为大买家,决策周期时间长,品牌美誉度高等,代表着,如果更换供应商出问题,大买家面临的沉没成本比小买家更高。
也就是部分风控意识强的买家心理:“改变不一定会变好,但不改变一定不会太坏”。
沉没成本,风控心态,是双刃剑,有弊则有利。
【Day19(买家不愿更换供应商-因为“沉没成本”)】下次一起思考下怎么用“沉没成本”的概念和买家谈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