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来一波《冈仁波齐》式的快乐吧

就在半年前,我还是那个在这片“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土地上培养出来的自信快乐无忧无虑的我。 就是这半年,我突然感觉到我必须找到一件事证明我是还有价值和意义的,否则就如生锈的刀刃,越来越盾。我陷入了恐慌,随之用放任处理。其实我的生活与学习比以往更忙碌,更难也似乎更充实。但这种“荒”却突然闯入,我变得不知所措。我不知如何向家人亲朋述说心里真实的感受,原因是我也不是特别明白,而大家也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我能做什么来填补内心使之充实呢?答案我一时想不出来。我一直是一个还在象牙塔中的普通学生。我似乎很难判断对错和方向,所以瞻前顾后得失心重;然后是年龄的增长与记忆力的下滑;是看到爸妈日渐苍老的面容,粗糙的手掌和老态的身躯。我厌恶这种悲观感。回家后的一个午后,偶然翻到了高中时的语文周记本。我满怀感慨的打开阅读,读完后却不禁自嘲:其实那时的我远没有那份沉下来的踏实与功力,字句间流露着草率和没有深入的浮躁。到了25岁,还没有经济基础和独立,金钱荒也猛然让我倍感压力。到了该出象牙塔的年龄,赚钱成了最实际的需求,并似乎成了评判对与错的标准。
请给我来一波《冈仁波齐》式的快乐吧
文章图片
在这样的心态下,漫漫航行路上,我偶然看了《冈仁波齐》,一部藏传佛教信徒一路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记录式影片。看完后一种幸福感和畅快萦绕于心。它在网上的评分只有两颗星,本来只是抱着消磨时光的心境去看,但影片竟牢牢抓住我的视线,使我震撼、触及并感动。也许是题材和形式上的“无趣“和单调吧,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和超级英雄、情感文艺的商业片风格迥异。但故事的本身却十分打动我。也许它和《嘉年华》一样:不是靠制作吸引人,而是故事的本身具备价值和力量。《冈仁波齐》让我看到了快乐和生命的意义其实那样单纯:影片中男人和女人们的悠扬歌声在山间回响:我们都有共同的母亲,但命运却不同,命好的做喇嘛,命不好的走远方...... 这就是他们对人生的设定!那样的简单纯粹。
请给我来一波《冈仁波齐》式的快乐吧
文章图片
【请给我来一波《冈仁波齐》式的快乐吧】这十一人相约从康芒徒步1400公里去拉萨,原因就是为:洗掉罪恶,或是祈盼好运。他们中有老人,有小孩,有孕妇,有屠夫。上路后,他们遇到了路旁喝茶的藏民,彼此都是陌生的路人,却欣然邀约喝茶歇息,其乐融融;艰苦的徒步环境,遇见溪水,洗衣洗脸,快乐的跳起了锅庄;扶贫用的拖拉机被超速的汽车撞坏,一听车里有急救的病人,他们摆手不追究还直嚷“快去送人”;藏族汉子们用身体推拉已经破损的拖拉机,然后停车,再回去跪拜行进……让我感慨怎样的生活都是生活,都有尊严和不同的快乐,都有信仰的意义和价值。而生活本来就是你想让它简单它就简单,你想让它自在它就自在。“荒“的对立面便是”定“,在“比较”和“人言”中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过成想要的生活的样子。但是在有”定“之前,需要暂时舍弃这样的”任性“,在”随波逐流“和自我修炼中给自己时间去完成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品格独立。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他们那种简单却又坚定纯粹的人生价值吧。
请给我来一波《冈仁波齐》式的快乐吧
文章图片
那天刚好在看严歌苓《波西米亚楼》,我妈随口问我:“为啥她这么能写,这么有故事?“ 严歌苓也恰巧在她的文章里写道:我每天不断阅读,不断写作,如果哪天没写东西,我就感觉不对劲,浑身不舒服。我真渴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自己认为值得坚持和为之固执的事去做,在我的人生观价值里不断地被认可。我也希望社会中不止只有我一个认可这种价值,那样的孤独没有共鸣不会长久。
现在我决定就做个自在简单的人。我不去想什么“宏大”理想和抱负,我打算怎么能让心态放松怎么来。我觉得这对我很重要我就去做,去坚持,不为了社会追逐的热点而迟疑。我打算坚持去分享我的一些尚肤浅的感悟吧,认真对待读书写作这件事。也不为了什么,就为了自己,给自己一份坚定又富足的内心。
好久不写随笔,文字生疏有生涩,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看到改变吧,望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