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杨藤-第二次作业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摘录自87页
R片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多这个观念,这是我们唯一的大障碍。我们决定迎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游览美国那样文质彬彬、不关痛痒的办法,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周35英镑。得出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核实的。比如,在决定纽约旅馆一间房间的合理的最低价格之前,我们派一位撰稿员去温斯楼旅馆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钱是6美元一夜,她认为是很令人满意的。
我们的广告出现在欧洲报纸上的时候,读我们广告的人打破了纪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得使美国旅行社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I拆书家讲解和引导:

“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说了跟没说差不多,但具体到“每周35磅”,就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

表达事实离不开细节的呈现。

很多人记得,5·12地震中有一位争议人物叫范美忠。凤凰卫视采访他所在学校的校长,问范老师平时表现如何。若校长回答“范美忠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很难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恐怕很多不喜欢范老师的人会觉得校长在袒护他。但校长说的是“他的学生都尊称他为‘范老’,跟我发短信说要顶住压力,千万不要开除他”①—一有了细节,事实感就很强了。

当然,表达中的细节应是根据表达的目的而精心挑选过的。片段中,广告大师奥格威给出的细节是关于游览美国的费用,而没有涉及任何美国的景观、城市、人物、历史……任何细节都提及只会让你的表达漫而无当、言不及义。

西谚有云“魔鬼在细节中”(Devilsinthedetails),说不关注细节一定会失败。诸如乔布斯设计苹果产品的例子,说明成功者都关注细节——当然,是关注有意义的细节,任何细节都过问不可能带来成功,只会把人累死。

不仅在表达中要关注细节,在行动中也要关注细节,所谓“言行一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时多提醒自己关注细节,久而久之,在行为中、工作中、思考中就会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反之亦然。

你看,奧格威已经把说细节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他在这个片段的最后想表达这个广告效果好,但他没有说这句话,因为这样表达偏主观、偏概括。他说的是怎么个好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这样的表达就偏事实了。但他仍不满意这样的表达,他还强调咨询数量多到什么程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魔鬼在细节中。
请写出:

A1:17年的最后一天,绘本馆决定做一场《寻梦环游记》的观影活动,想提高绘本馆的粉丝量和知名度,安排人员和电影院沟通能否包场,多少钱一张电影票,并决定时间和地点并准备文案发布出去后,此时有一个会员发微信告诉我,这家电影院这个时间段是19.9元含一张电影票和小杯爆米花,你们也是这样吗?

后来达到50人能顺利开场,但并没有包场。在开播的那天出现各种情况,如打电话或发信息在问什么地方取票,什么地方取爆米花等等,甚至还有其他的人员在问你们是做什么的?虽然观影活动很好,但结果不尽人意!
A2:
1提前半个月的时间和电影院沟通包场的事宜,及电影票的优惠买点。确定观影时间地点和观影人数。
【4组-杨藤-第二次作业】2提前准备观影活动用的横幅,签名表和馆内海报、优惠券等物品。

    推荐阅读